越南工贸部近日在河内召开紧急研讨会,宣布将加快制定针对国内市场的“越南制造”认证标准。
打击“伪本土制造”
这一举措旨在填补现行法规空白,规范国内商品的原产地标识,打击外国商品冒充本土产品的乱象。
越南工贸部外贸局局长阮英山(Nguyễn Anh Sơn)表示,当前越南法律仅对进出口商品的原产地规则作出规定,而国内市场流通的“越南制造”标签却缺乏统一标准,这一法律漏洞已造成诸多市场乱象。
据了解,越南工贸部此次行动源于国内市场上日益严重的“伪本土制造”问题。许多外国企业通过在越南进行简单组装或贴牌,就将商品标注为“越南制造”,利用消费者的爱国情怀获取不当利益。这种情况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,更对真正在越南投资建厂的企业造成不公平竞争。2023年越南纺织协会(VITAS)就曾举报多起中国服装经越南转口至欧美的案例,凸显了原产地监管的重要性。
研讨会上,来自越南各部委、行业协会及企业的代表一致认为,新标准必须兼顾清晰性和可操作性。既要能够准确界定“越南制造”的实质内涵,又要避免给企业增加不必要的合规成本。外贸局官员透露,新规可能会参考出口商品的原产地标准,要求产品在越南实现的增值率达到一定比例,但具体标准仍在研讨中。
这一政策动向对中国企业影响深远。首先,在越南设厂的中资企业需要重新评估生产流程,确保符合即将出台的本地化比例要求。其次,通过越南转口至第三国的商品可能面临更严格的原产地核查。但另一方面,符合新规的中国原材料供应商可能获得更多订单,因为越南厂商需要采购更多符合标准的原材料来满足国产认证要求。
值得注意的是,越南国内消费品市场规模在2024年上半年已达600亿美元,其中约30%的商品标注“越南制造”。业内预计,新规将率先在电子产品、纺织品、食品饮料等重点领域实施,过渡期可能在6至12个月之间。在此期间,企业需要做好充分准备,以适应新的监管环境。
对于中国企业而言,这一政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。专家建议在越中企应提前审查产品原材料采购及加工环节,预留合规调整空间。同时要特别警惕“洗产地”风险,避免因违规被列入贸易黑名单。从长远来看,越南强化“越南制造”认证标准的举措,反映了东南亚国家加强产业链自主性的普遍趋势,中国企业需要积极应对这一变化,才能在越南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严查转口贸易和原产地证
越南工商部7月3日发布的文件,越南当局被要求加强对出口至美国的货物检查,近期检查重点包括“伪造越南原产地出口到其他国家的商品”和“受欧盟和美国贸易保护措施影响的中国产品”。
7月2日,特朗普宣布与越南达成分级关税协议,从越南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将被征收20%的关税,而任何被视为经越南转运的商品将被征收40%的关税。这将对采用中国及其他国家的零部件的越南出口产品造成冲击。
尽管特朗普分享了该协议的大致轮廓,但白宫尚未公布协议的细节,可能正在制定中。因此尚不清楚美国是如何定义非法转运,以及多大比例的原材料或附加值才算正常转口贸易。
越南原产地规则要求产品必须满足30%以上的本地附加值或符合特定加工标准才能标注“越南制造"。
2025年,越南计划通过梯度税率管理,严格区分不同本地化比例产品的关税优惠,抑制低附加值“进口组装”模式。
来源:浙江贸促、官方媒体/网络新闻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及时联系删除。